绿镜头·发现中国|藏粮于技新实践!气象密钥解锁青稞高产基因
绿镜头·发现中国|藏粮于技新实践!气象密钥解锁青稞高产基因
绿镜头·发现中国|藏粮于技新实践!气象密钥解锁青稞高产基因
在海拔(hǎibá)4700米的(de)高度,青稞(qīngkē)是唯一能正常结穗的粮食作物。它(tā)耐寒基因可扛-3℃低温(平原小麦0℃即冻伤),苗期扛-10℃,乳熟期仍能抵御-1℃。在西藏76.2%粮田,青稞年产达85万吨,支撑起98.5%的西藏粮食自给率。
同时,青稞也是营养王者:蛋白质含量(hánliàng)达11.31%(高于小麦、水稻),β-葡聚糖含量全球谷物(gǔwù)第一(5.25%),具备“四高四低”特质——高蛋白(gāodànbái)、高纤维、高维生素、高矿物质;低脂肪、低糖、低胆固醇、低钠。因此,藏民歌谣唱道:“人间有(yǒu)了青稞粮,日子(rìzi)过得真甜美。”
日前,“‘绿镜头·发现中国’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(qìxiàng)”主题采访报道组走进西藏(xīzàng)拉萨林州县。2023年,西藏首个青稞气象服务中心落地林周。在这里,记者(jìzhě)见证了一段藏粮于技的故事……
林周藏语(cángyǔ)意为“天赐沃土”,兼具(jiānjù)三大战略优势:一是种植面积辽阔(占县域耕地78%);二是千年农耕(nónggēng)文明积淀(传统农谚蕴含气候智慧);三是梯度(tīdù)海拔带(3750至4200米)为多生态型品种试验提供天然实验室。 但同时,这里也面临残酷气候挑战——
首先是霜冻,青稞拔节期遭遇-3℃持续5小时低温,会导致幼穗细胞膜破裂致穗粒数锐减16%;其次是干旱,如果抽穗期(chōusuìqī)连续15天无有效降水(降水量小于10毫米),花粉活力(huólì)将暴跌40%;此外还有冰雹(bīngbáo),直径2毫米冰雹轰击(hōngjī)10分钟,倒伏率将超过80%。
因此,在这里研究气象条件(qìxiàngtiáojiàn)对青稞作物的影响,再合适不过!
01.科技(kējì)赋能,高原上的田间气象实验室
“分期播种(bōzhǒng)试验是(shì)破解高原气候密码的关键。”全国政协委员、西藏农牧科学农业(nóngyè)研究所副研究员达瓦顿珠在青稞气象服务中心的试验田里,向记者解释。
通过颠覆(diānfù)传统(chuántǒng)播种习惯——气象部门结合有效积温预测,将播期从五月(wǔyuè)提前至四月(sìyuè),利用青稞苗期耐寒特性(-10℃)促分蘖——2024年,林周县早播面积扩大后,亩产首破700斤,较往年400至500斤亩产,实现了“飞跃”。
田垄间,新一代监测设备组成“数字哨兵”网络:土壤墒情(shāngqíng)仪每30分钟回传(huíchuán)根系水分;红外传感器捕捉叶片温度波动;茎秆微变仪记录生长(shēngzhǎng)动态。
“气象与农技员每周联合观测,”达瓦顿珠抚过麦穗,“现在能提前72小时预判浇水窗口,精准到‘哪天灌溉(guàngài)能多收30斤(jīn)粮’。”
达瓦(dáwǎ)顿珠正在田间观察青稞长势
02.服务(fúwù)落地,手机里的“种地神器”
近年来,林周县气象局以青稞产业为抓手,深入落实“一县一策(yīcè)”服务战略(zhànlüè)。
春堆村理事长普琼滑动手机,向记者展示(zhǎnshì)“种地三件套”:一是微信服务号,推送地块级霜冻预警(精度(jīngdù)1公里);二是田间终端机,墒情不足(bùzú)自动触发无人机灌溉;三是藏语预警大喇叭(lǎbā),强对流天气提前2小时发布预警!
“以前施肥看邻居(línjū),现在看预报,”普琼指着墒情(shāngqíng)仪红灯,“县里按降水预报统一调度追肥,去年化肥用量降15%,我还能外出打工增收(zēngshōu)!”
03.藏粮于技(liángyújì),高原粮仓的未来之路
“7颗风云卫星+12部雷达+426个自动站”,正构建起高原农业数字(shùzì)孪生系统(xìtǒng)!
那么,基于农业数字孪生系统的精密监测能力,人们能做什么事?2025年2月16日凌晨,在连续百日无雪后,气象部门(qìxiàngbùmén)抓住转瞬即逝的有利(yǒulì)天气(tiānqì)时机开展人工增雪作业!
随着增雪火箭弹划破林周(línzhōu)夜空,作业区相对湿度增加47%,积雪厚达9厘米(límǐ)——这场人工增雪既缓解春旱,又压制了森林火险!
更深层的变革在(zài)实验室孕育:农业气象团队匹配了4630份青稞种质(含3500份西藏原生种)表型数据(shùjù)与气象资料,绘制品种(pǐnzhǒng)适播气候区划图!
青稞气象(qìxiàng)服务中心的技术人员正在记录观察冬小麦的生长情况
譬如,科研人员在海报3800米以上地区试种冬青稞,探索(tànsuǒ)“十月(shíyuè)播种+七月收粮+复种饲草”新模式,植被覆盖率提升27%。
达瓦顿珠告诉记者:“林周基地的(de)4630份青稞种质,藏着(zhe)解锁高原粮仓的基因密码。我们的根在雪山,但种子要播向未来。”
当青稞酒飘香在丰收庆典,当糌粑温暖着牧民(mùmín)帐篷(zhàngpéng),那些在田间闪烁的传感器红光,正是新时代高原粮仓最坚实的守护之光!
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
作者:周雯 发布:杨阳紫妍 审核:姜虹 段昊书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:10120240019 


在海拔(hǎibá)4700米的(de)高度,青稞(qīngkē)是唯一能正常结穗的粮食作物。它(tā)耐寒基因可扛-3℃低温(平原小麦0℃即冻伤),苗期扛-10℃,乳熟期仍能抵御-1℃。在西藏76.2%粮田,青稞年产达85万吨,支撑起98.5%的西藏粮食自给率。

同时,青稞也是营养王者:蛋白质含量(hánliàng)达11.31%(高于小麦、水稻),β-葡聚糖含量全球谷物(gǔwù)第一(5.25%),具备“四高四低”特质——高蛋白(gāodànbái)、高纤维、高维生素、高矿物质;低脂肪、低糖、低胆固醇、低钠。因此,藏民歌谣唱道:“人间有(yǒu)了青稞粮,日子(rìzi)过得真甜美。”

日前,“‘绿镜头·发现中国’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(qìxiàng)”主题采访报道组走进西藏(xīzàng)拉萨林州县。2023年,西藏首个青稞气象服务中心落地林周。在这里,记者(jìzhě)见证了一段藏粮于技的故事……
林周藏语(cángyǔ)意为“天赐沃土”,兼具(jiānjù)三大战略优势:一是种植面积辽阔(占县域耕地78%);二是千年农耕(nónggēng)文明积淀(传统农谚蕴含气候智慧);三是梯度(tīdù)海拔带(3750至4200米)为多生态型品种试验提供天然实验室。 但同时,这里也面临残酷气候挑战——
首先是霜冻,青稞拔节期遭遇-3℃持续5小时低温,会导致幼穗细胞膜破裂致穗粒数锐减16%;其次是干旱,如果抽穗期(chōusuìqī)连续15天无有效降水(降水量小于10毫米),花粉活力(huólì)将暴跌40%;此外还有冰雹(bīngbáo),直径2毫米冰雹轰击(hōngjī)10分钟,倒伏率将超过80%。
因此,在这里研究气象条件(qìxiàngtiáojiàn)对青稞作物的影响,再合适不过!
01.科技(kējì)赋能,高原上的田间气象实验室
“分期播种(bōzhǒng)试验是(shì)破解高原气候密码的关键。”全国政协委员、西藏农牧科学农业(nóngyè)研究所副研究员达瓦顿珠在青稞气象服务中心的试验田里,向记者解释。
通过颠覆(diānfù)传统(chuántǒng)播种习惯——气象部门结合有效积温预测,将播期从五月(wǔyuè)提前至四月(sìyuè),利用青稞苗期耐寒特性(-10℃)促分蘖——2024年,林周县早播面积扩大后,亩产首破700斤,较往年400至500斤亩产,实现了“飞跃”。
田垄间,新一代监测设备组成“数字哨兵”网络:土壤墒情(shāngqíng)仪每30分钟回传(huíchuán)根系水分;红外传感器捕捉叶片温度波动;茎秆微变仪记录生长(shēngzhǎng)动态。
“气象与农技员每周联合观测,”达瓦顿珠抚过麦穗,“现在能提前72小时预判浇水窗口,精准到‘哪天灌溉(guàngài)能多收30斤(jīn)粮’。”

达瓦(dáwǎ)顿珠正在田间观察青稞长势
02.服务(fúwù)落地,手机里的“种地神器”
近年来,林周县气象局以青稞产业为抓手,深入落实“一县一策(yīcè)”服务战略(zhànlüè)。
春堆村理事长普琼滑动手机,向记者展示(zhǎnshì)“种地三件套”:一是微信服务号,推送地块级霜冻预警(精度(jīngdù)1公里);二是田间终端机,墒情不足(bùzú)自动触发无人机灌溉;三是藏语预警大喇叭(lǎbā),强对流天气提前2小时发布预警!
“以前施肥看邻居(línjū),现在看预报,”普琼指着墒情(shāngqíng)仪红灯,“县里按降水预报统一调度追肥,去年化肥用量降15%,我还能外出打工增收(zēngshōu)!”
03.藏粮于技(liángyújì),高原粮仓的未来之路
“7颗风云卫星+12部雷达+426个自动站”,正构建起高原农业数字(shùzì)孪生系统(xìtǒng)!
那么,基于农业数字孪生系统的精密监测能力,人们能做什么事?2025年2月16日凌晨,在连续百日无雪后,气象部门(qìxiàngbùmén)抓住转瞬即逝的有利(yǒulì)天气(tiānqì)时机开展人工增雪作业!
随着增雪火箭弹划破林周(línzhōu)夜空,作业区相对湿度增加47%,积雪厚达9厘米(límǐ)——这场人工增雪既缓解春旱,又压制了森林火险!
更深层的变革在(zài)实验室孕育:农业气象团队匹配了4630份青稞种质(含3500份西藏原生种)表型数据(shùjù)与气象资料,绘制品种(pǐnzhǒng)适播气候区划图!

青稞气象(qìxiàng)服务中心的技术人员正在记录观察冬小麦的生长情况
譬如,科研人员在海报3800米以上地区试种冬青稞,探索(tànsuǒ)“十月(shíyuè)播种+七月收粮+复种饲草”新模式,植被覆盖率提升27%。
达瓦顿珠告诉记者:“林周基地的(de)4630份青稞种质,藏着(zhe)解锁高原粮仓的基因密码。我们的根在雪山,但种子要播向未来。”
当青稞酒飘香在丰收庆典,当糌粑温暖着牧民(mùmín)帐篷(zhàngpéng),那些在田间闪烁的传感器红光,正是新时代高原粮仓最坚实的守护之光!
审核:姜虹 段昊书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